• 王青亦在《艺术传播研究》2024年第6期撰文指出,人工智能艺术就是使用算法驱动,基于多模态融合技术,由AI自主生成的艺术作品。相比起过去的艺术,人工智能艺术在数据化的创作土壤、数字化的艺术媒介和动态交互的艺术效果上都表现出迥异的艺术特征:它基于多模态融合技术,可以集合多种数据形态,带来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艺术作品;它使用算法驱动,可以建立定制化的海量数据库,生成个性化的模型;它还可以自主生成具有“自我价值”的艺术创意,从而真正获得艺术的独立性。因此我们提出,人工智能艺术的发展会呈现三个阶段:一是选择阶段,它由人类设计神经网络架构和算法,经过大量数据训练之后,可以生成许多相同或者相似风格的艺术文本,再由成熟的艺术家来选择最成功的作品。二是协作阶段,通过建立多类型的生成对抗网络,由生成网络根据数据库创建新作品,判别网络尝试将新作品与原始数据库区分开,由人类和人工智能协作完成人类不能做到的事情。三是自主创新阶段,未来通用人工智能将实现自主行为和自主价值驱动,完成“无限”的任务。现阶段,人类应对AI进行规范和引导,要注入“科技为人文服务”的思想,促进人工智能艺术尚美、求真、向善。
  • 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发起的“‘学习强国’文化遗产创新创意设计大赛”中我院四支参赛队伍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在“文旅融合赛道”和“创意设计赛道”取得佳绩,充分展现了我院教学的优秀成果和学子的卓越风采。大赛有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为期两个月的作品征集中,共收到来自各地博物馆、高校、艺术设计公司等的投稿作品1243条。平台对投稿作品进行了综合评分并公示,从各赛道中选出平均分排名前十的作品,我院师生作品取得了“文旅融合赛道”第2名、第4名、第5名以及“创意设计赛道”第6名的佳绩。由我院教师李素艳指导,2022级艺术管理李昱瑶、陈怡然、刘思琴等同学创作的《触听中轴线-基于视障群体的中轴线数字化游览项目》获得“文旅融合赛道”第2名。该项目致力于推动视障人群的中轴线美育普及,打破视觉障碍,利用智能语音导览服务、数字感应交互技术与人工智能等方式,结合高精度微缩建筑模型,为视障群体提供深度体验北京中轴线的文化游览服务。由我院教师李素艳指导,2022级文化产业管理纪静怡、2023级文化产业管理孙明雅等同学创作的《彩韵千年
  • 蛇年春节将至,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2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盒’——基于‘火柴盒’+的非遗赋能制造业一站式策划平台”系列文创入驻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与东莞非遗一同喜迎新年、扮靓春节。该项目由22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丁欣雨担任负责人,艺术管理系教授杨红指导。“‘盒’——基于‘火柴盒’+的非遗赋能制造业一站式策划平台”项目以广东省东莞市品牌文化活动——“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项目为主要策划对象,通过打造“火柴盒”全新品牌形象“盒”,放大城市文化品牌的增值效应,并通过开展“火柴盒”项目4.0版本“星火聚变、智造未来”的策划,深化东莞市非遗等文化资源与服装、家具、食品、潮玩四大制造业的融合,推动文化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目前项目整体运营良好,已产出一定成果。在过去的几个月中,“盒”项目与东莞市当地文化企业形成联动,依据最新版IP形象制作了多款文创产品并参与各地展示,本次在东莞市文化馆的落地展出对于品牌宣传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小火山Volcanyy”小红书账号和“盒”抖音账号稳定产出,积累了一定的粉丝,线上运营初见成效。“盒文创”是“盒”项目旗下非遗与制造业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