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格局与投资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近日,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正式发布了《2024年中国上市公司电影投资报告》。该报告由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彭健策划撰稿,汪润玺、盛振楠参与数据支撑。报告全面审视了2024年中国电影产业的投资现状,从投资电影产业的上市公司、内地上映的规模以上票房影片的出品情况,以及行业相关的重大投资并购活动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剖析。报告指出,尽管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整体表现不佳,导致大部分上市公司亏损,但上市公司在电影产业的投资依然保持活跃,且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趋势。报告所呈现的五大亮点值得关注。一是详细界定了上市公司的分类,将上市公司分为狭义的主营业务涉及电影产业的A股上市公司,以及广义的投资中国电影产业的上市公司,这些公司不仅限于A股,还包括港股和美股上市公司。它们通过投资参与电影产业,但电影并非其主要业务,例如阅文集团、哔哩哔哩等公司就通过投资和联合出品的方式积极参与电影制作。二是首次从出品角度分析了上市公司在电影产业中的投资和参与情况。在104部规模以上票房影片中,第一出品方为上市公司的影片高达37部。作为影
  • 3月5日下午,由我院余博老师开设的《艺术策展实务》课程在首都博物馆开展实地教学,2022级艺术管理专业学生集体参观了北京建都870周年特展——“辉煌中轴”专题展览,课程特邀DAC中数艺互动科技设计总监、我校校友、本次展览主创设计师罗稀作为行业专家参与授课。师生们在首博一层大厅“景德街”牌楼合影课堂+现场:双重场景沉浸体验策展实务《艺术策展实务》课程设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设置双重授课场景,将校内课堂授课与校外展览现场分析紧密结合,讲授策展理论的同时,以精品展览为现实案例,现场解析策展技巧和项目管理运营方法,使同学们沉浸感受项目呈现效果,逐步培养策展思维与管理意识,加深对课堂内容的体会理解,强化知识吸收。教师+嘉宾:一线专家分享创作实践心得余博老师曾长期就职于文化产业园区和艺术策展机构,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理论知识和项目执行经验,授课中着重从项目实操角度对同学们进行讲授。为与产业行业发展实际相接轨,打破想象与现实的界限,课程邀请一线专家复盘项目创作过程,分享实操心得体会,加强课程冲击力与感染力,使同学们从观众欣赏视角转换到项目管理视角,收获更多经验。艺术+科技:跨界融合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中明确提出:鼓励会员国酌情出台或更新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应用人工智能系统有关的教育计划。基于此,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重点孵化了2024年度国家级大创项目“智启匠心:非遗传承人 AI 应用能力提升手册”,探索非遗传承人AI素养提升的可行路径,并开展实验性教育活动,促进该项目取得实质性转化,推动该命题研究得到不断深化。近日,“智启匠心”项目进入内容测试阶段。来自山东、江苏、甘肃等9个省份的10位非遗传承人加入课程体验,包括南京云锦、陕西木版年画、临夏砖雕、苗族刺绣等10余个非遗项目。该项目成员包括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艺术管理专业马仕睿、吕思怡以及学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石佳蕊,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郝玉丽等,杨红教授担任项目指导。基于项目前期的案例研究与相关模型评估,团队明确了文生图·非遗项目宣传传播、图生图·非遗产品外观设计、虚拟数字人·非遗产品网络营销三大非遗领域AI应用方向,并完成了应用手册的初步撰写。今年1月,项目进入内容测试环节。借助非遗传播研究中心平台,项目向各地各类非遗传承人发出邀请,招募参与线上公益课体验。一经发布,非遗传承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