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动态 | 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从制造美学出发 专场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2025-11-17浏览次数:10

11月14日下午,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从制造美学出发专场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学术中心 V05 报告厅举办。活动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东莞市文化馆共同主办。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李新军表示,作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教育重镇,中国传媒大学将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及依托文产院的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今年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东莞以文化赋能制造业转型的实践,是研究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中观样本,此次与东莞文化馆的合作,既是对前期学术成果的回馈,更是深化产学研用融合的新起点。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总工程师赵保颖在致辞中表示,东莞作为“世界工厂”,将制造业与美学结合,是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探索。此次走进中国传媒大学活动,链接前沿学术智慧,有利于搭建理论、创意、产业的链路,激发更多文化创新创造的可能。

研讨环节中,各界嘉宾从不同维度解读制造美学。

东莞市文化馆黄晓丽馆长分享了作为城市美学的推动者,东莞文化馆如何在东莞的产业表达中植入制造美学,如何激发群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每个人都成为制造美学的共创者。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张洪生从文化经济学视角开篇,深入阐释“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核心逻辑。张洪生提到文化已非单纯经济附加值,而是重要推动要素,能提供精神引领、培育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他明确文化与经济融合的三大方向:成为经济组成部分、塑造消费场景、作用于人的发展,并强调文化新质生产力需与科技、美学深度融合,城市文化品牌应贴合实体经济特点,通过产业赋能让非遗等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旗介绍了高校通过“非遗小院” 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经验。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魏晓阳从知识产权角度,建议构建一个“文化+产权+产业”的良性生态,为非遗与制造业融合提供法律保障。

 

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策划专家熊海峰强调策划是文化与制造业融合的关键,提出明确目标、调研市场、理念与策略创新、评估迭代五步路径,凸显前端策划的重要性。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管理系副主任孙芊芊聚焦数字时代文化原创力,建议建岭南文化数据要素库,以AI 技术拆解非遗为可创作要素;构建工业化 IP 分层孵化体系,推动 IP 向 3C、家居跨界,实现 “IP+产品+生活方式” 全链条输出。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丽君指出艺术设计转产品是动态系统工程,设计美学需兼具跨学科系统融合、挖掘感性诗性、紧跟技术与先锋美学,打造全球竞争力产品。

 

东莞东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任绿柳、草本青年生活节创始人李芊润、谢谢设计创始人谢瑞康也分享了各自的创新实践。

此次研讨是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工作的起步,未来将持续推动文化赋能城市、产业、乡镇、社区的相关研究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