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艺术策展实务”课程赴中国美术馆开展实地教学

发布时间:2025-04-19浏览次数:10


4月16日下午,由我院余博老师开设的“艺术策展实务”课程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实地教学,2022级艺术管理专业学生集体参观了中国美术馆与甘肃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中国美术馆展览部青年学者赖思佳作为行业专家参与授。

 

师生们在中国美术馆合影


千年丝路文脉悠远——文物珍品与当代艺术对话

展览以“墨韵文脉”为题,以240余件(套)文物与艺术珍品为载体,通过“绘塑同光”“书刻同辉”两大主题,呈现甘肃作为丝路枢纽的历史文化积淀,为观众搭建起一座沟通古今、连接中外的艺术桥梁。授课嘉宾赖思佳通过对展品背后故事的讲解和展览板块设置的解读,引导学生近距离感悟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与包容性。“白马作”毛笔、彩绘六博俑、《仪礼》简等展品串联起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文字演进史,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潘絜兹、常沙娜等艺术家以敦煌为灵感创作的艺术作品与诸多文物共同呈现,古今对话颇具冲击力,尤其是中国画《石窟艺术的创造者》将莫高窟壁画与现实中的工匠形象结合,生动诠释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莫高窟第407窟三兔共耳飞天藻井,以几何对称与动态线条交织,呈现出极具美感的视觉效果。同学们纷纷感慨传统纹样设计处处透露着“高级感”,并以此为案例热烈讨论了近年来博物馆文创衍生产品的设计与销售。


战略协作高度转化——文化自信与多元文化共荣

博物馆与美术馆之间的合作,将古代作品与现代创作结合,让艺术经典从库房“活化”出来,让经典作品进课堂,为高校打造高质量美育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提供了实践路径。在参观学习中,赖思佳老师向大家介绍了策展过程中中国美术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四方在展品选择、主题设计、讲解培训等方面的通力合作,并对展览主题色彩选择、动线设计、投影装置、展品安装固定方式、互动体验区设计等师生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同学们纷纷表示新时代博物馆与美术馆的共享、合作新范式,为大众搭建起一座沟通古今的艺术之桥展现了艺术史参与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反向辅助考古挖掘的特殊价值。中国美术馆的一系列藏品与敦煌研究所藏品一起构建了几代学者敦煌文化的研究史,展现了人与艺术的双重光辉。这些蕴涵中华文化基因、寄寓民族审美理想的古代艺术精品,不断融合创新中彰显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新时代青年人注入更多文化自信与创新力量。

 

 

中国美术馆赖思佳讲授展览


激发活力 薪火相传——思政教育与美育实践结合

“艺术策展实务”课程兼顾课堂知识讲授与实践教育,充分利用首都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带领同学们感受高品质文化艺术展览,并将观展与课程思政、美育实践深度融合,引导青年学子在参观中思考、在传承中创新,树立使命意识与文化担当。观展过程中,余博老师通过近距离的观察与提问,将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与现实展览中的画面进行链接,将静态的课件与动态的展陈案例相结合,将策展过程的推演与现场观众的反馈相呼应,并结合同学们的课堂学习情况对策展流程中的多个重点知识进行了梳理复盘补充说明本次实践课程也将为学生们即将进入的艺术策展作品实操阶段,围绕策展主题全面开展创意构思、采风调研、展陈策划和执行落地奠定坚实基础,不断提高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培养项目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政与美育相统一

 

师生们认真观展

 

同学

陈怡然:感觉这次展览非常生动、很有趣味性,中华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展品背后都有着厚重的历史,但是策展人通过展品的选择和展陈的方式,让我们在一些很生活化的场景中触摸到文化。比如下棋的彩绘俑、古代公文书信、古人进行书法练习的草稿纸等等,这些文物的展陈都很有生活气息,感觉拉进了我们和古人的距离。

刘思琴:看完今天的展览既感受到各大博物馆的文物和艺术品的历史性,又感受到中国美术馆的艺术性。印象深刻的展品有案牍竹简,既能记载政务民事也能记载生活百态,既有美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这几次参观学习,看到了公益性质的文物和艺术品展,也看到了商业空间的个人展,对比不同的策展方式和展览内容,学习到了很多,很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