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北京-巴黎|人居之城对话学术分论坛发言集锦

发布时间:2024-05-11浏览次数:10

 

人居之城对话作为古都文明对话(北京-巴黎)的分论坛之一,于5月7日下午中传国际交流中心成功举办。人居之城对话由清华大学教授吕舟作为主持人,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姜波,法国遗产建筑师、巴黎建筑与遗产部门负责人Frederic Masviel,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首席主持陈平,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范大祺,法国中医世界针灸协会副会长、巴黎十三大中医学院原院长Colin Denis Maurice,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肖扬,法国欧洲科学艺术人文学院哲学院士、法中联谊委员会主席毕征庆,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副主席兼秘书长郑传焮作为发言嘉宾参与了下午召开的人居之城对话分论坛

 

吕舟:无论是北京还是巴黎,都在一个很厚重的历史氛围当中来营造我们当代的美好生活

作为主持人,吕舟在开场环节指出,如果文化或者文明间的对话,好像是板块之间的碰撞,但是人和人之间是不一样的,是两个个体之间对话和交流,人都是有感情的,本质是感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仅在当代被我们感受到,特别是我们历史上,特别是通过我们的遗产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文化交流对我们历史的影响,对我们文明和文化的塑造。

 


姜波泉州、良渚与景迈山——近年来中国世界遗产的发展

世界遗产和人类文明史紧密关联,今天是过去塑造的,明天可能就是今天所决定的,遗产进行古今文明对话的重要媒介。截2023全球共有1199项世界遗产,中国一共有57项。其中良渚古城见证了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泉州古城是中国古代东方航海文明见证。景迈山普洱茶林是人类饮食文明史上代表性遗产。中国列入世界遗产项目大多数跟历史有关,而世界遗产的初衷是历史、科学和艺术,所以中国科学和艺术类型遗产有很大发展空间。

世界遗产全球的发展到了今天,成了备受特别关注的领域,同时,现在无论是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非常严峻的挑战,主要来自于气候变化、战争、宗教冲突以及城市化进程

 


Frederic Masviel:巴黎2024特殊一年中的历史、项目和挑战。

人类生活、历史,还有未来共同构成了文明对话的语义云。法国作家雨果认为建筑里面有两个东西,它的用途和它的美,它的用途是属于业主,而美是属于所有人的,去破坏摧毁这些建筑是侵犯了他人的权力。在法国,1959年戴高乐将军设立了文化部,1962年建立了遗产保护计划。第一任文化部长马尔罗推动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保护建筑遗产法律文本。在巴黎,有很多遗产保护法保护的区域,历史古迹和建筑环境一同保护起来,形成缓冲区。现在巴黎全民都是投入到迎接奥运会中,国家建筑遗产参与到公众接待,许多艺术家在古迹附近举办展览、表演,让建筑与城市奥运氛围呼应,适应民众现代化生活。在建筑遗产保护中,我们一直在思考未来建筑,从未来看现在是比较极端的,走到了极端才能让未来回到一种中庸的解决办法,能够找到更好的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道路。

 


陈平: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北京和巴黎一直是创新和创造力的中心,北京文化与儒家、道教和佛教深深地交织在一起,巴黎文化则受到了基督教、人文主义和世俗主义在内的西欧文化影响。这些差异使这两座城市各具魅力,并不能成为两座城市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障碍。通过合作利用共同的文化遗产,包容差异性,北京和巴黎可以丰富两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促进人文艺术领域的全球对话合作。两座城市又存在着很多共同的地方,都是人类集体遗产的守护者城市化和全球化为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从祖先的智慧中吸取灵感,从环保建筑、绿色基础的设施到生活观念借鉴古人和自然的共生关系。建设者和设计者需要考虑到城市,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满足城市居民要求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生态平衡。

栖息地、历史景观和可持续发展不是不同的概念,而是编织在文明结构中的线索作为地球的共同管理者,我们有责任通过培育维持生命的栖息地和见证我们集体旅程的景观来留下超越时代的遗产。

 


杨红:活态遗产可持续发展。

中国、法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履约国,明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社会维度、环境可持续性维度、经济包容性发展维度、和平与安全的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需要活态传承。当代中国动态的综合的观察每一个非遗传承人对自身项目的认知,对遗产价值的认知,会有生计考虑,审美考虑,从业信仰考虑,这些又交织起来随着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调整,从低层次需求向高层次需求发展。传承的动力也来自于当代,当非遗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到一起时,如与教育发展需求,旅游发展趋势结合实现功能拓展,会产生多元价值反哺非遗传承。

 


范大祺从参展巴黎博览会看两座古都的友谊链接

北京和巴黎都是历史文脉悠长、文化底蕴深厚的世界文化历史名城,是两国文明源远流长互学互鉴的伟大见证。北京3000年建城史,870多年的建都史巴黎拥有2000多年建史和1400多年建都史两座城市有东西方文明大国的古都风范。

北京和巴黎都是和谐宜居、开放包容的国际大都市,是两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首善之区。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与互学互鉴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北京和巴黎相互欣赏、互学互鉴,共同言商解决大城市通病北京向巴黎等世界一线城市学习城市建设和治理经验,推进世界规模最大,最具成效的城市更新,为世界城市现代化发展贡献了北京方案    

北京和巴黎都是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是两座开展经贸人文往来的重要场域近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框架下,北京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促进生态涵养、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在世界各大城市中率先践行双碳目标,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北京力量。   

 


Colin DenisMaurice:中国传统医学在巴黎。

中法医学交流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16世纪法国与一位中国医生开展了关于药学的交流,最终结果是翻译了中国非常著名药典《本草纲目》。中医针灸融入法国社会,经历了较长时间。最初针灸师在法国看作是不太严肃的职业,1985年之后,随着临床使用针灸治疗效果显著,获得认可。2003年,法国设置了一个专门的针灸文凭,医学学位。2007年,博士阶段的医生也开始设置针灸的文凭。

在法国,针灸纳入到医疗系统中有很多障碍需要跨越。首先是药物生产商,药厂不允许中国植物草药制作学药品。第二个障碍是来自民众,法国民众普遍不了解中医。第三个障碍,中药用药方式,比如药酒难以接受,药丸更为熟悉。现在有73种中国草药在欧洲得到承认,能够做成中成药。中国传统医学在法国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急需培养中医药的医生、药剂师。

 


肖扬人与环境:新中式生活医学

医学发展史分了个时期古代医学,古希腊罗马时期医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医学,近现代医学和当代医学。

古代医学和四大文明古国息息相关,其中只有中国文明没有中断过,传统中医学一直在指导中国的临床医学,并提倡中西并重,中西并举。在当代医学中,提出生活方式医学,因为认为现代医学是有短板的,生活方式医学就是通过饮食、锻炼、压力管理、睡眠和社会关系、轻药物治疗。中式的生活方式医学分七个方面:饮食调养、情志养生、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环境适应、草药应用、经络保养。强调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也是关注生命的存在。

 


毕征庆:古都文明,互鉴共融。

中国文化真正向世界,向国外传播首先要从人开始。让一个民族互相交流,应该从年轻人开始,中国文化让西方人接受,国家应该请年轻孩子到中国来学习传统文化。   

 


郑传焮:古都交响,心联世界,让民间交流成为赓续文明的薪火。

北京和巴黎分别作为中法首都不仅是各自国家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也是本国人民生活方式集中展现的窗口。两座古都作为民族记忆的家园,接着当下与过去,让我们得以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先人的智慧,并引领着我们探索未来的深度和广度如何把古都文化底蕴保留下来,记住乡愁,如何尊重历史,维护遗产的基础上赋予古都文明以创新的生命力,使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焕发新生。如何让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共同面临所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北京与巴黎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方面有着深度的交流合作,巴黎在保护历史街区,活化老建筑方面的经验为北京在胡同改造、旧城保护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北京在平衡历史文化保护和现代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功能与居民生活方面的探索也为巴黎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

 


熊澄宇总结发言

北京巴黎作为两个古都,给我们带来四个方面的思考:

首先,作为古都我们思考的是它的历史传承,都是千年古都,都是有很深厚的问题,不管是建筑、哲学、文学、艺术。

第二,讨论比较多的是文化交流,谈伏尔泰、雨果,也谈中国的老子、庄子,也谈中国的现当代艺术家。

第三,一个古都文明对话的平台上,从文化拓展到文明不仅仅是文化的概念,还包括科技经济社会。最终的目标是创新未来,是巴黎-北京、法国-中国,两国人民共同携手去创新未来。

第四,中法精神。习近平主席在访法期间,法国、中国媒体都报道了一个很值得关注的概念,叫做“中法精神”这个精神提炼为四句话“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这是中法两国在世界大格局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相互的定位,以及推动人类文明互鉴的一种定位。我们要做的事情“并存”“互补”“融合”“创新”。希望通过政府的交流,民间的交流来推动两国的人民、多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一起走向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