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探索|《北京非遗对话录》实践课程调研座谈会在管庄召开

发布时间:2024-03-14浏览次数:115

2024年3月13日上午,由东城区非遗中心和朝阳区文旅局特别支持,我院文化产业管理系系主任杨剑飞与管庄地区文联副主席张玉彪联合主持的艺术专硕实践工作坊《北京非遗对话录》首场调研活动在管庄地区党群服务中心召开。管庄地区办事处副主任刘文杰,管庄地区市民活动中心副主任史蕾,管庄地区市民活动中心干事李晓飞、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李晓宇、中国传媒大学校友企业工委会理事刘庆顺,中国传媒大学社会创新与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冯立和刘洋,以及参与工作坊的文化产业本硕同学共17人参加调研座谈。

 

管庄地区办事处副主任刘文杰介绍管庄地区非遗活化传承利用的经验做法,他表示管庄地区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众多非遗民俗项目,希望以此次座谈为契机加强与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依托高校相关学科专业构建非遗项目传承体系,探索非遗创新性发展新模式,为管庄地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提供智力支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杨剑飞对本次实践课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提出本次实践是中传文化产业高精尖学科服务首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期望同学们在实践中通过访谈、视听节目制作、对话录的编辑、非遗产品数字化开发以及项目成果展览策划等环节,从非遗文化的感受者逐步转变为非遗产品的“操盘手”,从产业和市场的两个角度去思考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本次课程工坊拟对13位非遗传承人及其项目开展研究,共包含2个国家级、3个市级和8个区级项目,涉及传统技能、音乐、曲艺、医药及美术等五个方面。七位同学分别就自己所研究的非遗传承人及相关项目,从非遗传承的现状、非遗未来发展的空间和对非遗传承人的采访重点等方面进行了汇报和交流。

在场的嘉宾们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指导。张玉彪老师重点分享了将学术成果产品化、产业化的经验。他提出本次课程实践,最终形成三个主要成果。第一是挖掘出传承人背后的故事,用通俗的方式呈现出来第二是用影像的形式将非遗技艺记录下来第三是结合当下的AI技术,尝试在虚拟空间对非遗作品进行展示。

 

李晓宇教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善于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勇于批判的精神以及丰富的知识储备。他提出要重点思考如何引导非遗的市场需求、如何培养合适的非遗传承人、如何提高社会大众对非遗的参与度以及如何将科技与非遗结合等问题。

 

史蕾副主任、刘庆顺老师、刘洋老师、冯立老师都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为师生在接下来的实践调研提供了方向。

座谈会前,同学们集体参观了管庄地区党群活动中心的邮票展以及张玉彪老师的《烙画展》,现场学习了烙画的历史沿革、现代发展以及产业化运营等相关内容。

 

 

 

本次研讨会是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北京非遗对话录》的首场调研。下一步工作坊将深入到13个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及产业项目中开展调研、录制与写作,深入探索北京地区的非遗魅力和产业化发展的创新路径。


(文:杨铭谕,图:管庄地区市民活动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