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产论道 | 郑宁:运用新媒体探索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传播新路径——创新“文化传媒+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24-03-05浏览次数:276

郑宁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法学博士)

 

 

 

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202011月,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提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教育部 中央政法委关于坚持德法兼修 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创新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自20181月起,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组建团队,经过三年的探索,运用新媒体探索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传播新路径,创新文化传媒+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建构了一套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育人、科研、社会服务有机统一起来,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传播,提升了中传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推动了法学学科建设,促进了文化传媒行业与法律的深度融合,提升了中传法学教育的影响力,取得了突出的社会效益。

 

一、 解决的问题

法学院系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和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传播人才的摇篮,我们这一模式充分发挥中国传媒大学在传媒领域的学科优势,成功地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

1.解决了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方式单一、传播效果不佳的问题。传统法学院系主要通过讲座、研讨会等传统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然后通过网站、微信等方式推送新闻稿,传播方式单一,受众局限于法律专业人士和本校师生,传播面较窄,传播效果一般。本模式精选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传播内容,充分利用抖音、B站、西瓜视频等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通过文娱法热点沙龙、法律短视频大赛、法律职场干货课堂等丰富多彩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探索出一个高校运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并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模式。

2. 解决了教学、育人、科研与社会服务脱节的问题。传统高校教学、育人、科研与社会服务往往是脱节的。教学和科研、社会服务往往是两张皮。教师是科研与社会服务的主体,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参与科研与社会服务机会较少。育人也没有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有机统一。本模式通过与文化传媒行业的深度合作,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和社会服务,既传播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又开展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还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就业机会,实现了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 解决了法学教育中人才知识结构单一,与行业严重脱节的问题。传统的法学教育侧重于法律思维的培养以及法律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人才知识结构较单一,与纷繁复杂的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复合型素质不相适应。本模式通过文化传媒+法律的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的安排,培养了一大批文化传媒+法律复合型特色人才,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人才供不应求,就业质量很高。

 

二、 本模式的具体做法

(一)团队

本模式的团队具有高学历和国际化的特点,骨干成员由6名中青年教师组成,包括4位副教授和2位讲师,平均年龄41岁,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和美国、新西兰、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留学或访学经历,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外语水平,都有在法院、律所或媒体的从业经验,具有丰富的实务经验。

(二)内容

本模式采取课程+活动两轮驱动的方式开展。

1. 课程模块

教师在传媒法、网络法、文化政策与法规、法制新闻与新闻业务、娱乐法、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课程中,传授给学生文化传媒+法律的思维、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提升开展相应的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素质。在课程中,注重采取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文化传媒+法律的思维方式,培养必要的专业技能。

2. 活动模块

教师指导学生策划和组织六大系列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既契合了文化传媒行业的需求,又锻炼了学生。三年来,全系72%的学生参加了活动,大大提升了能力。

1)热点沙龙:与北京周泰律师事务所合作举办“文娱法治论坛”,邀请学者、律师、行业专家等以主题分享、圆桌沙龙等形式探讨文娱法热点问题,每两月一期,主题包括饭圈法律问题、网络主播的法律风险、短视频二次创作的法律问题、违法失德艺人整治风暴等,并通过凤凰网、小鹅通、B站等进行直播,已有30余万人观看。与人民法院报、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合办开学普法第一课,就网络安全、理性追星等话题给青少年进行普法,点击量近200万。与抖音法律合办文娱法热点沙龙,邀请嘉宾讨论了劣迹艺人的法律问题、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2)普法节目:我系与央视频、北京电视台等媒体密切合作。与央视频《方圆剧阵》栏目合办六期节目,包括:“4.26国际知识产权日特别节目—影视知识产权不缺位”“高考特别节目:考试法律风险和心理疏导”“六一特别节目:解读新未成年人保护法”“拒绝倒奶浪费食品 粉丝追星应当坚守法律底线”“暑假特别节目:暑假安全知识”“开学啦”,直播及相关片段剪辑观看人数十余万人。与央视频《现场》栏目合作的双十一商标案庭审专家解读,点击量500多万,受到广泛社会关注和好评。与北京电视台合作拍摄民法典通解通读节目,已录制了六期。

3研讨会:20203月,与北京市律师协会合办“如何推动律政影视节目的繁荣发展”线上研讨会;20206月,民法典颁布后,与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合办“民法典与文化传媒行业的发展研讨会”;20211月,与北京市律师协会合办中国年度十大传媒法与文娱法事例评选暨研讨会,通过多平台直播和回放,传播了最新的立法、执法、司法动态,点击量过万,还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文化娱乐法前沿问题研究》《网络法治前沿问题研究》《律政视听节目研究》《民法典与文化传媒行业的发展》《中国传媒法典型事例评析(2011-2020)》等著作。

4短视频大赛:20214月,与周泰律师事务所合办“律摄天下-2021法律短视频大赛”,参赛作品在各平台总展示量接近400万次,还编辑出版了《法律短视频的创作和产业发展》著作。

5法律职业技能提升:制作了《法律职场干货课堂》,共4期节目,邀请四位律师就法律人的职业选择、如何到律所求职、平行社交、向上社交等话题给法律职场新人职场干货指导,在B站和西瓜视频上点击量上万,以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传授了法律职场知识,受到广泛好评。

6)互联网法治媒体工作坊系列:为了给媒体人普及互联网法治知识,提升媒体报道互联网法律事件及案例的专业性,促进传媒和法治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传播,我系开办了互联网法治媒体工作坊,面向从事互联网法治报道的媒体人,邀请知名法律、传媒的学界和业界专家与学员进行深入交流,采取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模拟展示等丰富有趣的形式。首期吸引了20多家知名媒体的资深记者、编辑参加。

在上述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策划、执行、宣传、科研等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沟通力、表达力、领导力、协作力,拓展了视野,培养了责任感,实践了“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方法

本模式综合运用了以下四种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通过师生共同完成任务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目标、合作分工,教师全过程指导、帮助学生分解任务,学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实践,教师再对结果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公正的评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例如:在法律短视频大赛中,将学生分为策划组、宣传组、行政组等,给每组明确目标和任务,通力协作完成比赛的组织工作。

2.案例教学法:运用大量的案例来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法律思维。教师精心选择案例,和学生一起讨论案例的解题思路和呈现方式,提升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与周泰律师事务所合作举办“文娱法治论坛”中,就和学生一起收集关于饭圈、网络主播、短视频治理、违法失德艺人整治等领域的典型案例,然后邀请相关专家发表主题演讲和圆桌讨论,并通过凤凰网、小鹅通、B站等进行直播,已有40余万人观看。

3.个别化指导教学法:教师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实践表现、日常观察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再通过个别交流、辅导的方式进行指导,赋能学生。例如,教师发现学生在组织活动时存在与外部专家沟通方式不当、文档格式不规范等问题,就会以合适的方式及时指出,帮助学生改正。

4.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开展调研和完成任务,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

 

(四)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本模式的顺利实施,我系还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体系:

1.机构保障:为了便于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成立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院级科研机构)以及中国传媒大学法律协会(校级学生社团)作为机构保障。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主要由法律系教师构成,主要职责是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法律协会主要由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协助文化法治研究中心开展活动。两个机构相互配合,优势互补。

2.经费保障:与文化传媒行业合作,承担了20余个纵向和横向课题,经费累计近数百万元,这些经费为激励师生参与活动提供了充分保障。

3.制度保障: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制定了文化法治研究中心章程、法律协会章程及工作制度,对每项活动都有严格的策划、执行、宣传、总结评估环节。

三、取得的成效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本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推进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传播

我们举办的热点沙龙系列活动、研讨会系列活动、短视频大赛系列活动、法律职业技能提升活动得到了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并得到了数十家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有效地在社会公众和专业人士中传播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促进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树立了宪法法律的权威。

2.提升了中国传媒大学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质量

通过指导上百人次学生以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实习实践、科研、社会服务的机会。2018年以来的本科生、辅修/双学位学生、以及研究生就业质量良好,就业领域和岗位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70%的学生就业去向与文化传媒行业的法律实务有关,如广电总局、网信办、新华社、人民日报、阿里大文娱、腾讯、泽东影业、浩天律师事务所、星权律师事务所等。

3.吸引到更为优秀的生源

本模式契合了社会需求,取得明显成效,吸引了更多优秀生源。法律系的法律硕士报录比逐年提升,2018年为7.522019年为8.58,且本科为双一流的院校的比例提升到30%2020级法学硕士复试线高达391分,排名全校各专业第一。法学本科专业培养日益得到学生认可,外专业申请转到法学专业的人数不断增加。

4.与文化传媒行业建立了深度合作

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了法律系与文化传媒行业建立了更多密切合作。我们与最高人民法院、中宣部、国家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北京互联网法院、北京朝阳法院、北京东城法院、星权律所、韬安律所、己任律所、周泰律所、中视瑞德公司以及各大互联网企业等十余家单位开展各类合作。一方面,我系教师参与到立法、司法实务中,开展科研,提供社会服务;另一方面,为学生创造了上百人次的参加科研、实习和就业机会,为文化传媒行业输送了人才。

 

本文载于《中国法学教育年刊》(2021年第9卷),法律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