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艺术博物馆调研考察》暑期实践课程的第二站来到中国美术馆。调研一行由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周思中、萧盈盈、蔡晓璐三名教师和十四名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组成。
中国美术馆建馆于1958年,1963年由毛泽东主席题写“中国美术馆”馆额正式对公众开放,已有六十年历史。六十年间,中国美术馆坚持初心,公共教育和学术研究并行,传统与前卫共存,发展成为集收藏、展览、教育、研究、交流为一体的艺术殿堂。2023年5月23日,中国美术馆特别推出“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览,通过“墨韵文脉”“塔高水长”等系列主题特展,展现中国美术馆收藏的经典美术作品。
在中国美术馆展览部负责人的引导下,师生一行首先来到一楼的“塔高水长”展厅。其中陈列着精选出的60余件长征精神主题作品和100余件延安精神主题作品。由馆藏经典到外借珍宝,从雕塑到各式绘画,交错的光影和作品交汇出磅礴的气势与力量。史诗岁月中诞生的伟大精神凝炼在这些作品之中,熠熠生辉。《长征组雕》是六十周年纪念特展中的重点作品,据展览部负责人介绍,该组雕于2021年立项,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担任项目主创,带领20多位艺术家深入福建、四川、贵州等长征沿途地区进行实地采风和考察,以追求作品的历史性与深刻性。
“墨韵文脉——八大山人、石涛与20世纪以来中国写意艺术展”分布于中国美术馆的三、五、六层,展览整体围绕着明清后期的两位奇才——八大山人和石涛展开,既表现了他们卓越独特的人格,又层层剥开他们与后世名家之间缠绕着的丝线,展现了水墨韵味的继承与发展。
在解读八大山人的画作时,周思中老师将中西方意象画派进行对比,阐释了八大山人的先锋地位:他不采用浓墨直接表现光色的变化,而是以极强的笔墨控制能力,用淡墨辅以简单色彩,表现光色在物像之间的穿插游移,是中国传统美学中典型的“以少胜多”的表达方式。以《荷花(通屏四联)》为例,这幅画属于八大山人绘画作品中少有的大画幅画作,周老师指出,八大山人在画中对荷花的形象和理念都做出了细致呈现:他注重用水墨线条来表现荷叶、荷干、石头等物体,质感鲜明,虽然要素简单,但荷花、荷干尽显生命力的蓬勃,带给观者丰富想象。
不同于朱耷的绝境之处回归本真,石涛在出世与入俗之间反复徘徊,墨色中诉尽肝肠。周思中老师带同学们共同欣赏了石涛极具个人风格的山水作品,还特别指出画中背景人物的清静无为:他们或是冥思静坐,或是无所事事,这恰恰反应出了人与山水之间的联系,正是这种精神上的联系使我们回归自然山川,重新聚焦于天地与自我。周思中老师讲到,“冥思在现代生活中更为稀缺,这种精神资源在石涛的山水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我们时隔百年仍能感受到石涛力透纸背的精神,唤醒我们灵魂中对自然山水的记忆和互动”。
三楼展厅展陈的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写意画作,涵盖了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傅抱石、吴冠中等近现代名家作品。从构图到线条到着色,各具韵味,饱含思绪,凝固着艺术家的瞬间感悟和生命激情。周老师提到,“正是强烈的情感和爱才构成了文明,才让思想和精神定格在永恒”,这也是中国写意画所传达出的本质与本真。
在这次中国美术馆之行中,同学们将名家画作一一对应于艺术史理论与知识框架中,对中国写意画的深远境界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同时,对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与藏品也有了更直观的认知,收获颇丰。
在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之际,本次调研活动的开展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的学生对“美在新时代”特展以及中国美术馆的历史发展与现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切实体会到吴为山馆长所说的“把中国美术馆打造成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美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也给同学们在未来为艺术事业添砖加瓦埋下心中火种。
文/廖思培 曹杨屹 于烁塔娜
图/廖思培 于烁塔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