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芊芊

发布时间:2023-09-04浏览次数:2866










孙芊芊

职称/职务: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管理系副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早稻田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办公室:39号楼306

邮箱:fyqianqian2007@163.com






一、主讲课程

本科:《数字艺术市场管理》《影视产业概论》《品牌管理与IP开发》《中国网络影视概论》等

研究生:《艺术传播》《数字人文》等


二、研究领域

数字艺术与产业、数字经济与文化传播等


三、获奖情况

1.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后”并入选《中国博士后工作年报(2020)》;

2.论文《新发展阶段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研究》获2024年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三等奖(省部级);

3.评论文章《文旅微短剧的困境与破局》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评论专委会主办的“第一届中国电视与网络视听艺术理论评论推优活动”中荣获“电视与网络视听艺术优秀评论文章”。


四、代表性科研项目

主持各级纵向课题8项,其中先后主持民政部部级课题、文旅部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和面上资助项目等省部级项目4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省部级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主持科研项目

1)新时代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群体思想状况及思想引领工作调研,2025年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统战工作分会课题;

2)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研究,2024年民政部部级课题(2024MZJ009);

3)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培养研究,2023年文旅部部级社科研究项目(23DY02);

4)数字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研究,2023年中国传媒大学科研项目(CUC230B029);

5)数字艺术市场管理概论教材研究,2023年中国传媒大学教材专项项目;

6)新时代高校归国留学人员思想状况及工作对策研究,2024年中国传媒大学统战专项(党外人士建言献策)项目(CUC24TZ01);

7)我国网络动漫改编网络剧与中华优秀文化的融合发展研究,202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20T130063)

8)中国网络动漫改编网络剧研究,2020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20M680444)。

参与科研项目

(1)提升文化和旅游新业态监管效能的内涵、价值与路径研究,主要参与者,2024年文旅部部级社科研究项目(24DY05);

(2)故宫博物院的定位及发展战略,主要参与者,2024年故宫博物院委托项目(HW24079);

(3)我国文化行业AI应用研究报告,主要参与者,2024年学校人工智能行动计划项目(CUCAI24011

4)文化数字化学科及专业创新发展研究,主要参与者,2022年校级文化数字化科研项目(CUC22WH003);

5)我为家乡非遗代言大学生短视频创作活动,策划与执行,2022年与腾讯新文创研究院合作的横向项目(HW22202);

6)网络文化媒介素养及青少年网络文化安全教育研究,主要参与者,2022年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ZG21008);

7)平台经济垄断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主要参与者,2021年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19ZD12);

8)中国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研究,主要参与者,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7ZD02);

9)当前电视剧创作价值取向研究,主要参与者,2019年北京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7ZDA25)。


五、学术出版与论文发表

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期刊、三报一刊等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各1部,参与编著6部;撰写多篇研究报告和专报被有关部门采纳。

学术出版

1)专著:《我国智慧城市系统设计中的信息资源整合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1年 )

2)译著:《艺术是什么》(中译日)(科学出版社,2022年)

3)编著:《中国网络影视发展报告》(2019-2024)(中国电影出版社,2020-2025年)

4)编著:《AI+文化:行业应用与实战指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5年)

5)教材:《数字艺术市场管理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5年)

 论文发表

(1)《在“叙事”与“数据库”间突围——从“罗小黑战记”系列看我国漫改生态进阶之路》(文汇报(文艺评论)2025.07.30

(2)《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文旅与影视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和路径》(影视文化2025.07)

3)《当‘甲亢哥’成为世界观看中国的棱镜》(文汇报(文艺评论)2025.04.16

4)《影视周边产品设计及版权开发问题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5.04

5)《<浴火之路>:打拐题材如何摆脱悲情叙事》(光明网(文艺评论)2024.10.29

6)《数字文化产品破圈 呼唤人才培养破题》(光明日报(时评)2024.10.10

7《科技新动能催生文化新业态》(经济日报(理论版)2024.9.5

8《让数字文化快车驰骋在乡村振兴大舞台》(光明日报(理论版)2023.4.12

9《文旅微短剧的困境与破局》(文汇报(文艺评论)2024.9.25

10)《新技术带来影视文化国际传播新可能——以VR全感剧场<风起洛阳>为例》(文汇报(文艺评论)2024.3.20

11)《古装剧该如何创新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汇报(文艺评论)2023.10.11

12)《从媒介生态学视角谈网络影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电影评介2022.19

13)《2021网络“漫改剧”回眸:前世今生与困境突围》(电影评介2022.02

14)《我国漫改网络剧的叙事改编策略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21.05

15)《中国网络动漫的创作模式与艺术表现方式》(电影评介2021.03

16)《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文化认知与选择性接受——以日本热血动漫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9.06

17)《日本电视动画产业的发展困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电视2019.09

18)《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的机遇、挑战和对策研究》(江淮论坛2019.04

19)《日本热血动漫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现代传播2016.04

20)《吃播节目盛行的背后》(光明日报(国际文化版)2016.1.9

21 《不再那么热血的日本动漫》(光明日报(国际文化版)2015.5.23

22)《隐藏在动漫中的日本价值观》(光明日报(国际文化版)2015.1.31

23)《道不尽的“一休”》(光明日报(国际文化版) 2014.12.1

24)《何时揭开你的面具》(光明日报(国际文化版)2014.7.21

25 《有关中日文化交流的思考》(光明日报(国际文化版)2012.9.1

研究报告

撰写多部研究报告和专报被省部级有关部门采纳和批示。


六、公共服务

1.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2.中国传媒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3.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专家委员

4.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幻传播与未来产业专委会专家委员

5.深圳文交所数字文化产业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6.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等

7.曾任第31届北京市博士后联谊会理事、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联谊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