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运河行第三站:文化底蕴如何释放沧州软实力

发布时间:2016-07-07浏览次数:1891

 新华文化沧州726日电(何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带领大运河文化产业带课题组一行来到沧州调研,课题组参观了沧州捷地运河闸所、沧州规划馆、沧州博物馆、吴桥杂技大世界等地,并会同沧州文化产业相关部门及企业召开文化产业座谈会,了解沧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沧州运河沿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布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课题组参观捷地闸所的机械设备。 新华网图片 何从 

    课题组首先来到捷地闸所进行考察,沧州市文广新局调研员王玉芳陪同课题组进行考察,并讲解捷地闸所的运河历史文化故事。“河北省南运河河务处捷地闸所位于京杭大运河之上,距沧州市10公里,是一个既有历史古迹,又有现代水利工程和休闲风光的景区。大运河河北段又称南运河。”听着王玉芳的讲解,课题组成员行走在南运河捷地水闸的大堤上,切身去感受南运河的历史变迁。

 

课题组参观捷地闸所古运河遗址。 新华网图片 何从 

    范周院长细心听着王玉芳的讲解,并不时停下拍照记录。他指出,文化旅游是沧州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市场大、前景广,应该作为全市重点发展和打造的旅游板块。沧州做为南运河重要枢纽段,具有发展运河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客源优势,下一步要不断改善旅游服务消费环境,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重点打造运河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努力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不断提升运河服务品质,努力扩大沧州旅游影响力。

 

沧州市长王大虎接待课题组一行。新华网图片 何从 

    之后课题组来到沧州博物馆进行参观,沧州市长王大虎接待了课题组一行,并与范周院长进行了亲切交流。王大虎说:“沧州是大运河流经城市中最长的地市,沧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注重运河文化的挖掘和利用,近年来,不仅委托省文物保护中心,对大运河沧州段进行了全面文化考古调查,发现各类物质文化遗存130处;还实施了南运河景观示范工程,全方位地提升运河两岸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沧州新的城市符号。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沧州打造运河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契机。下一步我们将以大运河为纽带,以两岸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为依托,借助现代人文景观和科技成果,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建设创意设计、教育培训、书画工艺、休闲旅游、会展节庆、传媒广告、印刷包装以及文化用品生产与销售等各类文化产业项目,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独具沧州特色的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真诚地希望课题组各位专家多关注沧州文化产业发展,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为保护好运河资源、传承运河文化、建设好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献计献策。”

 

 沧州市宣传部长闫继红主持会议。新华网图片 何从 

    会谈结束后,课题组与沧州文化产业相关部门及企业召开文化产业座谈会,沧州市宣传部部长闫继红主持会议,沧州市文广新局,旅游局,水务局,沧州市下辖各区县等部门领导出席座谈会。课题组与参会人员对沧州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了讨论,并就在思想观念上如何打开思路、在政策体制上如何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持、如何破解土地瓶颈、增强部门服务及企业自身的壮大发展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课题组与沧州政府部门领导座谈会现场。新华网图片

    调研组认为沧州在文化产业在项目数量、企业规模、创意、影响力上有很大潜力,同时肯定了沧州市政府对大运河申遗成功做出的实际工作。调研组希望,相关部门要以超常规的思路,发挥运河文化产业带软实力的作用,实现沧州市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北方段运河在水源、运河周边环境生态建设上还是比较欠缺的,发扬运河文化离不开遗迹保护,而保护好历史遗迹又需要维护运河生态环境。”范周院长总结强调,大运河作为古代水利工程物质实体,想要借以存续附着其上的精神财富,生态的保护与治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文化带的建立与运河清理是使运河文化“焕发青春”的物质载体,对于维护运河及其运河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长远影响。

    范周表示,沧州应该明确打造运河文化相关旅游带的目的,把运河文化和沧州当地的特色传统历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树立区域文化品牌观念。“到沧州看运河的理由是什么?是看自然生态带还是古运河风光,需要一个非常清晰的理由。沧州的侠义文化和杂技文化是全国著名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以‘运河入遗’为契机,充分借势造势,结合本土特色,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充分释放其强大的文化穿透力,彰显城市发展文化内涵,使运河文化成为沧州区别于其他城市文化特性的重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