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紧迫历史任务;新型城镇化,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实现经济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管理有序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之路。受到人口、环境资源等各种因素制约,我国很难重复西方国家以往的城市化模式,必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因此,新型城镇化势在必行。推进新型城镇化,文化是灵魂,文化产业是驱动力。文化城镇化这一智能化、信息化、人本化的城镇化方式,以其全息生态的风格成为各国城市发展的焦点。新型城镇化既要注重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承与现代人文关怀相容,又要强调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亲密结合,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城镇化不只是实现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而且在城乡规划和发展方面还要有创意和特色,这需要借助文化创意产业来实现,通过强化文化底蕴和内涵,打造富有中国特色的创意化的文化新城镇。

      十六大以来,在顺应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中,文化产业曾经是国内外相关机构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各大高校均在文化产业方面建立了研究机构。在中国传媒大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怀指导下,成立于2006年的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历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院、文化发展研究院三个阶段,历经6年的长足发展,根据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培养层次、招生规模、师资力量、品牌活动和平台建设等综合排名, 已名列全国985、211院校同类院系前茅,逐渐成长为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智库。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特别是新一届政府为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的协调互动发展,必将以“新型城镇化”的统筹发展为重点,实现国家战略转移。针对城镇化问题的研究以及藉此成立的科研、教学机构和咨询机构并不鲜有,但针对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建设问题的研究,目前仍凤毛麟角,尤其是专门成立针对城镇化与文化发展问题的研究机构,仍为空白。尤其是国内尚无高校以新型城镇化作为专门研究重点,但可以预测的是各大高校和研究所都在积极研究、跃跃欲试。自十八大以来,我院从文化产业研究切入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陆续已经形成一系列研究报告和成果,范周、卜希霆、齐骥等在《光明日报》、《现代传播》等媒体发布的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学术观点被多家媒体转载引用,部分研究成果已被国家有关机构作为内参材料提交高层。以上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的筹建奠定了相关理论基础。

       为顺应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需要,适时成立以文化发展统筹下的新型城镇化研究机构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价值。大学作为国家智库,承担起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咨询和顶层设计职能,既是学术担当,也是发展使命。经学校批准,在整合校内外相关研究力量和资源的基础上,中国传媒大学适时成立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本中心旨在对中国特色城镇化进行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理论基础、历史进程、重大问题、建构路径、中外城镇化道路的比较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努力成为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的优秀“思想库”、“信息库”和“人才库”,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基地、信息咨询与服务基地、人才孵化与成长基地的研究机构。中心主任由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党委副书记兼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副研究员兼任;特聘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范周教授担任首席研究员。

      中心现有齐骥、王青亦、朱敏、杨剑飞、刘文杰、熊海峰等专兼职研究人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官方微信或微博:

   “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官方微信

 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官方微博

 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官方轻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