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产读书周 | 非遗与AI:我院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举办讨论会

发布者:胥迪发布时间:2024-05-06浏览次数:107

  


 

5月5日下午,我院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举办读书周“非遗与AI:萌芽期案例及思考”讨论会,来自各地高校的师生、一线非遗保护从业者与非遗传播研究中心2022级、2023级研究生以及本科大创团队参与了此次线上讨论活动。

 

中心主任杨红教授就本次讨论议题的相关背景予以阐释,对全球各学科参与人工智能治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相关文件等相关情况进行了整体介绍。随后,参会的各位老师及同学们围绕议题展开了发言及讨论。

天津传媒学院副教授孟燕从其相关项目实践出发,分享了线下数字化体验项目《潞河古韵督运遗风线》中非遗与AI相融合的案例情况。四川省甘孜州委宣传部泽仁拉吉从非遗保护一线工作出发,整理甘孜州非遗保护相关数据以及非遗数字化的相关实践,提出了通过训练非遗数字人模型助力非遗新媒体传播的相关构想。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赵俪介绍了云锦非遗传承人数字人项目,提出在实践中遇到的设备穿戴、影像展示等操作问题,并对未来非遗与数字人相结合的前景做出展望。

我院19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北京师范大学23级民俗学专业在读研究生所揽月从AI制作的舞剧《醒·狮》海报出发,结合赫尔曼·鲍辛格的《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从空间、时间以及社会维度,分析了技术对于民间文化产生的影响。22级研究生程懿名、闫涵,23级研究生王萍舒、毕经纬、魏思亚、李纳米等从AIGC与非遗传播、产业融合、内容创作以及非遗数字人在电商传播中的应用等方面,多个角度探讨了人工智能背景下AI与非遗相结合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此外,校内外多个本科生大创团队带来了相关项目分享。湖北江汉大学王华鹏就《绣梦古今——汉绣个性化定制与创新体验坊》项目进行分享,提出了AI在汉绣的设计以及传播中应用的构想。福建江夏学院缪文欣、郭玮从数字化赋能非遗角度出发,分享苏州非遗数字博物馆数字展厅案例,探讨了AI技术在非遗项目的珍贵资料和知识系统整理、安全存储和立体展示以及传播中的作用。我院22级艺术管理专业马仕睿及大创团队成员,介绍了大创项目《“智启匠心”非遗传承人AI应用能力提升手册》初步设想,通过探索适用于非遗传承的AI工具,形成可实操的应用手册,助力非遗传承人在人工智能应用上的素养的提升。

此次讨论会从萌芽期案例出发,初步探索了非遗与AI相结合可能的机遇与挑战,为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时代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案例基础。未来,非遗传播研究中心将继续致力于“非遗与AI”相关议题的探索和研究,积极推动非遗在数智时代的传承与传播。

(文字:毕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