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文化传播”系列沙龙|打造交流平台:加强中华文化传播与世界文明互鉴

发布者:余沁蓉发布时间:2023-12-15浏览次数:10

12月11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主办的“文化传播”系列沙龙在中传学术中心举行。

光明日报原驻苏联、美国记者高以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原光明日报驻巴黎首席记者丁一凡,文汇报高级记者、研究员郑若麟,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原总经理张宇,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曙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铮,北京印刷学院教授吕宇翔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院长熊澄宇主持。

与会专家聚焦文化传播重要议题,及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未来发展进行研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郇瓛,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丁颖、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师资博士后王夏歌列席了此次会议。

熊澄宇首先介绍了“文化传播”系列沙龙的召开背景,谈及中国传媒大学“由广播而媒体,由媒体而文化”的发展展望,并介绍了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在立足于国家文化传播背景之下的建设情况。熊澄宇表示在国际文化传播层面,可以依托学院平台适当拓展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

张铮表示需要基于现实中华文明走出去的情况去增强其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注重还原中华文明的真实面貌。比如可以建立“数实联动”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以“认同”为基础,扎实展开具有“主体间性”的中华文明跨文化转译,构建大外宣格局。

高以忱指出,一是要做完整的设计和策划,厘清我们手上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二是要坚持民间,坚持温和的语言、腔调、表述,做能被看明白能着迷的内容。三是把握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这个平台的角色,充分利用中国传媒大学的特色,不落窠臼是其一,规避必要的风险是其二。四是可以打组合拳,比如服饰文化可以和节日文化一起。

张宇则指出,文化是很好的话题切口,文明对话、文明互鉴讲究的是接受和理解,而不是一味强调我们自己的文化。同时,平台发展的目的并不是建设一个短期平台,而是要有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

郑若麟认为,谈及以中国形象传播中华文明思想,是讲究方法的,要建筑在个人身上,要挖掘、传播真正打动人心的故事。

赵曙光强调,国际传播不仅是国际传播,也包括国家文化安全,要注意泛政治化、泛国家安全化的问题。

丁一凡则强调文化包容性,强调对内和对外的双重包容性,同时需要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文化传播”系列沙龙活动第一期的举办,是中国传媒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31”“6·2”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生动实践,也是学校与学院服务国家文化传播的务实之举。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院将持续举办“文化传播”系列沙龙活动,加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依托学术平台推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文案丨傅凌波

图片丨王夏歌

编辑丨李千羽

责编丨吕思怡

编审丨卫大为 徐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