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运河行第五站:济宁,感受运河之脊的文化与科技融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7-07浏览次数:2299

 

济宁市宣传部副部长于庆军(右二)接待课题组一行。 新华网图片 何从 摄

    新华文化济宁727日电(何从)“大运河文化”考察课题组参观完聊城的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后驱车直往济宁继续运河考察行程。济宁是孔孟文化、水浒文化的发源地,今天,课题组来到济宁市,通过考察大运河济宁河道、南旺枢纽、竹竿巷等运河文化遗产,寻觅运河文化与水利科技的融合之道,切身感受运河之脊的魅力。

济宁座谈会现场。 新华网图片 何从 摄

    课题组与济宁市文广局、文物局、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大运河文化产业开发公司等单位展开座谈,深入了解近年来济宁段大运河航道治理、产业开发、环境开发及申遗等情况。

    文物局点明,大运河文化遗产个性鲜明,需要通过科技包装进一步提升这些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文化研究会提出发展运河文化产业带。

    于庆军向范周院长介绍道,“经过四年的紧张施工,运河河航道济宁段改造整体工程基本结束,全线在前几天刚刚试通航。洙水河航道是京杭运河主要支线航道之一,跨济宁、菏泽两市,全长51.8公里,其中济宁段长44.9公里。建成后将成为连接江浙水系的黄金水道。”

    但是,随着大运河支流洙水河航道通航,现有设施已不能满足运量快速增长的需求,加之支流航道等级普遍偏低,枯水期滞航、断航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济宁段港口规模偏小,功能单一,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码头相对较少,更难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虽然我市已拥有一批现代化、信息化港口,但与江苏、浙江等水运发达地区的现代化大港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希望借助课题组来济宁考察的机会,为济宁的运河沿线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规划等问题把把脉,出出主意。”于庆军说。

    座谈会结束,济宁市文广局副局长周伟陪同课题组来到济宁运河市区河畔进行调研,课题组沿着济宁市区运河一路考察,在看到济宁运河河水清澈碧绿,河道两岸不少市民悠然散步嬉戏,范周院长询问工作人员济宁在运河河道环境治理方面的情况。

    周伟表示,大运河济宁段纵贯济宁全境,全长约230公里,修建于元朝。当时,朝廷负责治理运河的河道总督署均设在济宁。在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其沿线遗产点的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作为大运河中枢地段济宁市,是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城市,在申遗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整修治污,让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和便利,是运河申遗成功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说到运河申遗成功后,对济宁和当地人民会有哪些意义和改变,周伟这样回答范周院长。

    课题组成员还参观了来到济宁河段遗存的文化古迹,全国五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大寺。“龙首”式样的中国宫殿式伊斯兰建筑群位列全国清真寺之冠,也是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最后,课题组来到济宁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参观,大运河济宁段的南旺枢纽是整个大运河的最高点,被人们称之为运河的“脊梁”,得益于这座科技含量最高的水利工程,使济宁运河运输业兴盛繁荣了600多年。

    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南旺枢纽通过引水、分水、蓄水、排水等环节,成功解决了会通河水源问题,保证了大运河南北畅通,使中国大运河的运输能力由每年几十万担,提高到每年四、五百万担。

    “大运河文化行”活动于724日正式启动,从北京至杭州途经通州、沧州、济宁、徐州、扬州、镇江、苏州等运河沿线城市,行程2000多公里。本次济宁是行程第五站,课题组还将继续南下探访运河两岸文化风貌,发掘大运河沿线文化产业带发展情况,追寻运河千年历史遗存。更多后续情况请关注新华网文化频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