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运河行第一站:通州,打造“运河水城”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4-07浏览次数:1566

 

课题组在通州运河文化广场调研时合影留念。 新华网图片 何从 摄

 新华文化北京7月25日电(何从)中国传媒大学“运河文化行”课题组于7月24日正式开启京杭大运河文化产业带考察之旅。课题组首站到达北京市通州区,对八里桥、运河广场等运河遗址及相关文化资源进行了实地调研。

 作为京杭大运河北端城区和漕运的终点,通州区内运河段约42公里,从“八里桥”到“彩虹之门”之间约4公里的河段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通州运河公园就是这条水系遗产带上的重要节点之一。目前,作为通州重要的文化服务项目,今年上半年运河公园人流量已达到约140万人次。

课题组与通州区相关部门座谈。 新华网图片 李祎 摄

 

 之后,课题组来到通州区委,与区委宣传部、文化委、旅游委、水务局等单位就“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展开座谈,详细了解了通州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大运河历史沿革及开发、运河带重大文化项目建设等情况。通州区委宣传部副调研员卫欣说:“未来的大运河建设将秉承‘以绿为体、以水为魂,林水相依’的原则,深入挖掘通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度整合区域内丰富的优质文化资源,充分传承与发扬运河文化的独特精髓,建设北京唯一的滨水高端商务中心。”

范周教授发言。 新华网图片 李祎 摄

  课题组组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范周教授在听取通州区的情况介绍后提出:“通州是京杭运河重要的文化符号和地标性城区。运河作为通州的母亲河,理应是通州文化产业发展乃至文化建设的灵魂核心。”

  针对通州运河文化产业的发展,他建议:通州要紧抓借“运河入遗”的东风,充分地借势、造势,做好顶层设计,把运河文化提升到北京市文化建设的层面进行综合考量;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充分释放其强大的文化穿透力,通过各类文化载体,彰显大运河发展历程中漕运兴衰、城市变迁等历史,使运河文化成为“通州”区别于其他城市文化特性的重要品牌;当前,通州区运河文化资源呈现弱、小、散的特点,需要通过大体量、标志性项目的牵引与拉动,形成文化活力,充分盘活运河文化资源的存量,延伸新的增量,这也是通州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破题的重要抓手;要高度重视“融合发展”,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有重点有层次地推进运河文化与会展、演艺等现有产业的融合,逐步打造“运河水城”。